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Page筆記】加入新創公司前,新鮮人應該問的七個問題。

身為一間新創公司的共同創辦人,最近總是被信箱裡的各種求職信,間接提醒著畢業季的來臨。 在創業的這三年裡,看過了上百封應徵實習、兼職與正職的各種求職信,我漸漸發現到大學、研究所剛畢業的『社會新鮮人』來信應徵的比例逐年提升。也許是受到近年創業風氣漸盛、各大專院校「創新創業」課程與比賽大幅增加的緣故,這些想將網路新創公司的職位,當作人生第一份工作的畢業生數量也越來越多。 自由開放的環境、小而扁平的團隊與能快速收到回饋的工作成果等,是新創公司能吸引新鮮人願意加入的幾個主要原因。 但與此同時,進入新創公司後發現「與期望不符」而離職新鮮人的比例也越來越高。 拜讀了高而芬前輩『 新鮮人,該進大公司還是新創? 』與陳雅琳『 點燃熱血創業魂,進入新創公司前新鮮人該擁有的3項特質 』後,我為各位新鮮人整理了以下七個問題。讓你可以在選擇投遞新創公司履歷前能再次思考,自己是否真的適合在新創公司的環境工作。 一,『我是為了什麼而選擇這間公司的呢?』 為了避免讓大家對新創有太多的誤解,首先必須明白對於越早期的團隊來說,「薪水」跟「工時」是不太可能與其他大公司能互相匹敵的。套一句大家常說的,選擇加入新創團隊,是一件CP不高的決定。錢少、事多,風險高。新創公司能給你的,大概就是自由且彈性的工作時間、向心力高的團隊與自由發揮的空間,相信這些,都會是社會新鮮人現階段有足夠機會成本能承擔的。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若你追求的是這些新創公司所能帶給你的優點,就必須做好在其他地方不能所願的最差打算。 我始終認為,30歲以前是人生可以做最多嘗試的黃金時光,在這一段時間所努力、累積的每一段經歷,都會深刻影響著30歲後的自己。 對現階段的你來說,你最在乎的是什麼呢? 二,『這是一間怎麼樣的公司?』 如果可以,請在跟自己親友吃飯時,試著介紹自己想去的公司給他們聽看看,並且告訴他們你為什麼想加入。人是盲目的,對於自己喜歡的選擇總是特別的鄉愿,你覺得這間公司是你的夢中之選,但就客觀的角度來看,你真的明白這些公司在做什麼嗎? 尤是對網路科技新創相關領域越不熟的朋友們,你更該用越簡單、越淺白的方式解釋給他們聽。 如果你在敘述裡,不斷的用到「大致上」、「應該是」與「之類的…」這些模凌兩可的詞,那代表你還不夠瞭解這間公司。若你已經傾盡洪荒之力去了解,但還是依然不明白他們是一間在做什麼的公司。 很抱歉,這代表你根本不明白這間公司,或...

【Page筆記】看電影學談判:擄獲人心的六個技巧

最近一個人在首爾,因為個性邊緣、語言不通又沒有什麼朋友,所以每天下班回家就是狂看影集與電影。剛好最近也在準備分享給同事們的月會分享內容,主題是「我也要當吵架王」的談判小技巧教學,來幫助同事跑業務、談合作時可以使用。由於很需要用案例來輔佐,於是就把最近看的電影、影集片段整理了一下,整理了這篇「 看電影學談判:擄獲人心的六個技巧 」。 《九品芝麻官》談判技巧也可以運用在溝通、吵架、協調各種事情上。 我們生活周遭有很多的事情需要一點談判技巧,舉凡應徵工作、陌生開發、旅遊訂車、家族會議、情侶紛爭、跟上司溝通等等,其實都用的上一些小技巧。就像是美女學化妝技巧一樣, 這些小技巧不會根本上改變你的本質,但是會有助於推進整個談判方向與進度,讓結果更為順利 。 首先,我們要先定義:「到底什麼是成功的談判呢」? 成功的談判:得到不出乎期望的結果。 廣義的來說,成功談判的最低標準,就是不要被出其不意被打個措手不及 ,只要你談判的結果有落在自己期望的結果範圍內,就可以算是一個成功的談判。正因為不想讓結果超出自己的期望,所以你必須在每一場談判前先思考過這場談判的目的與最終的可能結果,才有辦法控制它落在自己的期望當中。 接著,你可以透過以下五個小技巧來幫助你更容易把結論往自己喜歡的地方推進一點。 為了更容易讓大家理解,我擷取了寂寞宅男本人最近常看的幾個影集《矽谷群瞎傳(Silicon Valley)》、《金裝律師(Suits)》與電影《超級選秀日(Draft day)》、《魔球(Money Ball)》的電影片段來輔佐說明 。 《超級選秀日(Draft day)》是一個非常適合學談判技巧的電影 1,設定最低期望:幫助自己設立停損點。 為了不讓自己談判後得到超出預料的結果,我們第一件需要做的事就是「 誠實評估自己的最低期望 」,也就是我們常講的底線。談判最大的禁忌,就是在沒有設定最低期望時開始談判,因此,你可以試試看在談判時適時詢問:『 你想怎麼做? 』,來探尋對方的最低期望。(有時候,用閩南語詢問會有意外的效果,但那又是另外一件事了。) 《矽谷群瞎傳(Silicon Valley)S2E9》:問對方「我們該怎麼做」,來試探對方的想法。 如果當你這樣詢問,但對方沒有正面回覆或閃爍其詞,甚至根本不知道該說什麼的時候,就是我們最佳的進攻時機了。 當你發現對方上戰場沒帶槍、去廁所沒帶衛生紙,那你還等什...

【Page筆記】團隊文化的養成之路:不是把口號寫在牆上就好。

有些人會聚在一起不是沒有原因的。(少林足球劇照) 身為群體動物的人類,你一定參加過各種的團體。 你可能有一群從沒準時過的朋友、愛開黃腔的酒咖、浪擲千金的牌咖、不苟言笑的家人與公司裡凝聚力一流的團隊。 人類的每個群體總是會不經意的產生各種獨特的行為、氛圍與規則,我們稱之為「團隊文化」。 對於早期的新創團隊來說,由於人少、事雜又天天混在一起,各種形形色色的團隊文化,總是特別容易在這個階段被養成,進而影響到未來公司的整體文化。 例如 Facebook鼓勵以下犯上 、 Airbnb的辦公室交流空間 、 Line的異步溝通 等等,都是從早期養成而生的特殊團隊文化。 大家都說,團隊領導人最重要的責任在於「培養良好的團隊文化」。但兩好的「文化」該如何被養成呢? 團隊文化(Culture of Shared Principles):是指團隊成員在相互合作的過程中,為完成團隊共同目標而形成的一種潛意識文化。 舉例:我們團隊每當有特別需要被銘記的事情需要被記錄時,就會一起跳舞。 猶記得在國高中階段,校園內經常會放置各種的「校訓」、「辦學精神」等等的宗旨,這其實就是最顯而易見的團隊文化。 時至今日,大多數的人早就不記得當時的校訓,但是卻可能還記得學校裡的一些特別原則,例如「生日時要把壽星丟到荷花池」、「畢業考結束的當下要把所有書從走廊外丟出去」等等。( 補充:如果你真的不記得了,請參照各大學校訊列表 ) 平平都是團體所定義出的團隊文化,有些完全毫無印象,有些卻又可以讓你即使離開了團體,依然永遠印象深刻。 這就是不同程度團隊文化的最大差別,一個成功的團隊文化不應該是形而下的口號,應該是一個能讓團隊成員永遠記得 形而上 的『 潛意識文化』 。 在日常生活經驗裡,我們最常見到形而下團隊文化通常是透過以下兩種方式建立的: 這隻鳥壞,夠壞。 一,把團隊文化寫在牆上,要大家背起來。 那種會被寫在牆上的文字叫做規則,那種會需要背起來的文字叫做口號。 事實上,這些的確是有用的方式,例如在草皮前放上「請勿踐踏草皮」,的確能有效嚇阻部分打算要跨越圍欄的「無意識」份子。但只要團隊成員在看不到牆上文字、沒辦法背誦口號的地方時,需要當下做即時反應,這種形而下的團隊文化就會自然而然地被忽略。 把你想建立的團隊文化透過海報、塗鴉或口號方式呈現出來,是最快讓人覺得「你在建立團隊文化」的方法,但在關鍵時刻下,往往無法影響...

【Page筆記】早期新創團隊的徵才後遺症:究竟是開往夢想的幸福列車還是屍速列車?

屈指一算,加入新創圈已經好長一段時間,但自己所感受到的體感時間,彷彿已經過了五六年一般漫長且歷歷在目。 身為首次創業的團隊創辦人,在經歷了許多慘痛的教訓與失敗後,我才慢慢發現到, 「人」真的是早期新創團隊裡最重要的因素 。這些人不一定是你的其他共同創辦人,有時候也泛指早期全職員工和兼職協助的夥伴。邀請別人加入自己的創業團隊,就像是發給他一張通往遠方的車票,你以夢想為終點站號召乘客上車。但連你也知道,在這輛列車上,並不是每一位乘客都能跟你一起抵達終點。 無論這些人是團隊中的常客、過客或是觀光客,都會對團隊的發展造成各種大大小小的影響 。本文想分享的,就是身為早期團隊的創辦人,該如何挑選適合上車的旅客;而想要加入新創團隊的新血們,又該具備怎麼樣的特質才能在車上待得久、待得穩呢? 本來我以為:有人願意跟你創業就該痛哭流涕? 在還沒進到新創圈以前,我一直以為創業就是幾個好朋友靠著一個共同理想而打拼的單純行為。每個人看似富麗堂皇的掛著各種CxO的頭銜自由來去,美其名為夢想而奮鬥;實質上領著很低的薪水,享受每天加不完的班和無數個看日出的早上。在正式加入一個月後,這些實際的情況與我原先的預期並沒有差距太多。雖說早就對此做好充足準備的人,其實一點也不害怕這些吃苦及挑戰。但唯一讓我意外的,是我發現「那些靠著共同理想而群聚」的好友們遠遠不如我想像中的多,真正願意跳出來和你一起從零開始的更是少之又少。 邀人出來創業,除了賣夢想以外,你還能賣他什麼?也許是因為條件差、工時長、薪水低,在看過一次又一次「曾經好友如今難為情」的委婉拒絕後,我果斷的放下了先前美好的夢想。於是「只要願意加入我們的人就進來做co-founder吧!我們還有什麼好挑的呢?」這樣的想法,逐漸成為了我創業初期在選擇夥伴的最高指導原則。 後來才知道:讓不對的對象上車就是屍速列車! 放心,以下沒有任何地雷或劇透。 直到創業滿六個月,以及自己真正經歷過多次的「Hire & Fire」,我才逐漸暸解到這張上車的車票真的一張都不能亂給。否則你就像是屍速列車裡在月台上將第一位殭屍放入車內的列車乘務員,將整台列車與已經上車的乘客,置於一個相當危險的位置。若你是準備上車的旅客,也請透過以下的故事審視一下自己是否已經受到感染。我們都希望自己能幫助這輛列車跑得更快,而不是讓整車的乘客死的更快。 悲劇一:壞掉一鍋粥的那坨屎 優秀的人都會...

【Page筆記】貴圈真亂檢查表: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騙子與掮客

我們都聽過別人說:『貴圈真亂。』 其實不只新創圈,管他幣圈、電商圈、投資圈、育成圈或各種小圈圈裡,其實都會有各種的「騙子」與「掮客」存在。在創業將近兩年半的這段時間內,可以說是見過無數個騙子與掮客,也因為這些人的出現而吃了不少的虧,也正是因為如此,我一直對於這兩種人的存在感到相當不齒。 在文章開始前,我們需要先定義 「騙子」與「掮客」 的特性與差異: 「騙子」 :聲稱自己有許多資源,向新創公司索取各種「代價」並從中獲得利益,卻從未兌現過承諾者。 「掮客」 :需要新創公司付出各種「代價」來交換自身資源,因「索價過高」而聲名狼藉者。 撇開騙子不談,「掮客」其實一直是一個很有爭議的名詞。在社會上,我相信所有的人際互動其實都是所謂的「價值交換」,白話來說,本來就沒有人應該「無酬」的幫任何人任何忙。 我的立場是:當你手上有一項寶貴資源時,我完全支持你向取用資源的人收取定額報酬。 但這幾年也是碰過不少人聲稱「幫忙聯繫」,結果給的聯繫方式是網路上就查得到的資料;或是聲稱「幫你打通關」,結果跟對方完全不熟,卻要新創公司提供高額「介紹費」、「仲介費」或以股權交換。 過度膨脹自我價值或索求過高的人,我們在這篇文章內一併稱為「掮客」,基本上,在這個圈子裡的各種騙子與掮客,都是在拖累各個創業團隊的腳步、浪費大家的時間。 在被無數個騙子與掮客拖累後,我漸漸理解到這些人的能量,也更能辨別出哪些人是「騙子」、哪些人是「掮客」。基於對這些人的厭惡與不屑,我寫了這篇文章。 如同於德國薩克森邦政府文化廳所提出的邪教檢查表一樣,我將跟這些害蟲交手的過程分為三個階段: 見面前、碰面中、發功時 。並且針對這三個階段各提出了 十個檢查點 ,同時配上簡易解說供大家參考。若對方的行為表現有超過五個點類似,則有很高的機會是騙子與掮客,希望有助於剛進入新創圈的朋友們可以儘早辨認。 如何避免碰上騙子與掮客,你可以試著在對方邀你見面前做好資料調查: 一, 比你早在這個圈子裡的朋友們,對這個人態度保留或根本沒有聽過。 (這個圈子超小,怎麼可能連打滾比你久的人都沒聽過他。) 二, 除了在社群網站上,你其實查不太到那個人的相關資料 。 (騙子跟掮客會誇大自己的豐功偉業,經營社群網站是最棒的場域了。) 三, 那個人的社群網站上有超級多浮誇的頭銜 。 (掛了七八個董事長、資深股東、創始合夥人,一個人到底能擔任多少要職呢?) 四, ...

【Page筆記】不做什麼,比決定要做什麼重要多了:告別無用會議

  早在創業前,許多前輩就告誡過我:「決定『不做什麼』,比決定『要做什麼』重要多了」。 經過這次接近兩週的東南亞大差旅會議馬拉松後,終於有了一些令人能感受到的興奮收穫。不過藏在這些喜悅背後的,是那些無數沒人看到的『無用會議 (或見面、活動)』。 事實上就印象所及,剛開始創業時,這些會議幾乎佔了所有會議比例的95%以上,而這些會議是怎麼來的呢: 一,沒做好背景調查的會議: 不知道對方是誰、不知道對方的位階與職權、不知道對方的背景就來開會,這些都是造成這種會議成為無用會議的主要原因。「以為是投資人,原來是創業者」、「以為是合作窗口,原來已離職」、「以為是小弟,結果是大老闆」,這種會議只要雙方一開口,各種沒做好的糗態立馬擺在眼前,只能不停道歉,乞求對方再給下一次碰面的機會。 所以,每次約開會前,同事們總會針對參與會議的對方做簡單的資料搜集,然後根據會議的性質擬定發言策略。否則,對於這種會議,不碰面比碰面好的更多。 二,沒搞懂碰面目的的會議: 「來我們辦公室聊聊」是一句很可怕的八字箴言。在聊什麼、要幹嘛、為何去都還不明白的情況下,去參加這種會議真的非常浪費時間。我曾經四次拜訪某投資機構、並且與對方電郵往來將近一個月,對方問了各種問題後突然消聲匿跡。直到不斷去信追問,才發現對方根本就是要做每月一份的例行性資料搜集功課給老闆看,別說是談投資可能了,光自己花的車資就夠窮酸的自己吃一頓好料。 因此,每次有人約說想見面聊聊,我們都會盡量請對方擠出個Agenda,避免雙方到場後空談浪費時間。否則,對於這種會議,不碰面比碰面好的更多。 三,沒會後去信追蹤的會議: 人都是健忘的,但比健忘可更怕的是「明知道對方健忘,卻不去想辦法提醒對方」,特別是大公司的窗口,一天可能開了七八場會,連我們的名字都記不住,更別提要記得我們想合作什麼東西。身為會議中的小咖,把「我們討論了什麼」與「下一步要做什麼」整理起來並提醒對方,都是會議後比慶祝還要重要的小事。 於是,同事們往往會在會議結束的當晚,用簡單的會後問候來藉機提醒對方,並且有效地推進合作關係。否則,對於這種會議,不碰面比碰面好的更多。 簡而言之,這世界上沒意義的會議與碰面太多了。浪費自己的時間去開『無用會議』,就代表這段時間成為了『無用時間』,一天七八段無用時間下來,真的會令人覺得疲倦但毫無意義。 每個人的時間都有限,與其抱怨時間不夠用,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