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個人觀點:新竹攻城獅如何成為P. LEAGUE+上半季行銷最成功的籃球隊】

     從2020年7月21日,P. LEAGUE+執行長黑人陳建州公佈了第一季參賽的四支球隊開始,在疫情影響了全球各大體育聯賽的賽事關注度情況下,P. LEAGUE+聯盟就開始不斷佔據近半年來的國內體育媒體版面。從熱身賽幾乎場場爆滿、線上直播均超過萬人同時在線等種種跡象,不難看出這個新聯盟與各支球隊,都在話題與行銷包裝上做了不少的努力。 新竹攻城獅球隊於2020年正式成立。(圖片提供:悍創運動行銷)      撇開戰績不談,如果要說上半季哪支球隊的行銷做得最成功,我個人絕對會投給『新竹攻城獅』這支球隊一票。     直至2021年2月19日為止,在Google Trend上,新竹攻城獅與富邦勇士籃球隊均長期霸佔了P. LEAGUE+四支球隊的前兩名。在實際的入場票房上,新竹攻城獅6場比賽共吸引了40,234位球迷入場「獅吼」,票房滿場率高居聯盟第二。考慮到另外三支球隊都有過去的球迷基礎,富邦勇士更是在2019年參加ABL時就已經有相當高的滿座率,『新竹攻城獅』這支全新、從零到一成立的球隊目前的成績更是不可思議。 『新竹攻城獅(紅色線條)』與『富邦勇士(藍色線條)』長期佔據話題趨勢       正巧在兩週前看過了 『【劉奕成專欄】一起步就得分!新竹攻城獅品牌經營3策略,點燃你的籃球夢』 的文章,覺得受益良多。而除品牌經營策略以外,我認為攻城獅還有一些有趣的行銷小動作,很值得撰文分享,故寫了這篇文章。     筆者曾參與過國內運動行銷相關工作,同時也很幸運的見證了攻城獅球團,在這段時間的經營與行銷努力過程。便希望用此篇文章,以『行銷』角度,粗淺的介紹五個『攻城獅』的行銷成功之處。希望透過這次的分享,讓更多人看見攻城獅球團的努力,並願意實際到場觀賽表達支持。更重要的是,下一季開始P. LEAGUE+有很大的機率會擴隊,中華職棒味全龍隊也將重返一軍舞台,希望能夠看到更多國內運動行銷相關的嶄新想法開花落地。 新竹攻城獅這隻新軍,可以在一年內衝出票房第二佳,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圖片:ET Today)     以下將以四點分享,闡述我個人覺得新竹攻城獅的行銷操作成功之處:     一,球員們的實體在地...

【Fintech資訊:新加坡純網銀發照(中)-取得DFB執照的兩間公司是什麼背景?】- 2020/12/9

     昨天提到,新加坡政府在2019年6月開放企業申請數位銀行執照後,共有21位申請人,在初步審查後,MAS公佈有14位入圍者,根據各家媒體的消息,又大概推敲出下列十一位申請者以及其申請的牌照類型。 申請人 申請類型 最終取得牌照 新加坡電信 (Singtel) + Grab DFB 順利取得 SEA 集團 DFB 順利取得 Razer, Sheng Siong Holdings, FWD, LinkSure Global, Insignia Venture Partners and Carro DFB - V3 Group, EZ-Link, Far East Organisation, Singapore Business Federation, 住友保險 and Heliconia Capital Management DFB - MatchMove's consortium with Singapura Finance D FB - 渣打銀行 and NTUC Enterprise DFB - 螞蟻金服 DWB 順利取得 綠地集團 , Linklogis Hong Kong, and Beijing Co-operative Equity Investment Fund Management DWB 順利取得 iFast Corporation, Hande and Yillion DWB - ShengYe Capital, Phillip Capital and Advance AI DWB - AMTD, 小米 , SP Group and Funding Societies DWB -     由於新加坡政府特別提到可持續性、商業模式與技術運用三塊,因此看得出這些申請的公司大多為資本機構、銀行與網路公司結盟。少數特定的公司由於集團內觸角極多,便以單一股東的方式申請,例如旗下有蝦皮購物、Garena、Airpay等公司的SEA集團,或是在橫跨支付、貸款、保險、投資、信用等業務於一體的螞蟻金服。從中間其實不難看出,大多數入圍者都有在海外從事過金融科技、數位銀行等經驗,而這些公司也的確順利取得了相關牌照。     首先是Singtel與Grab的聯盟。早在2018年開始,Grab就...

【Fintech資訊:新加坡純網銀發照(上)-MAS是為了跟上亞洲熱潮?】- 2020/12/8

      台灣時間2020年12月4日,新加坡金融管理局( Monetary Authority of Singapore,簡稱MAS)核發了四張『數位銀行執照(Digital bank liences)』,並分為兩個項目:『全銀行執照(digital full bank,簡稱:DFB)』與『批發銀行執照(digital wholesale bank,簡稱:DWB)』,台灣媒體普遍以『新加坡跟上亞洲發照熱潮』來形容。的確,比起香港2019年第一季發出10張純網銀執照、台灣在2019年7月發出3張執照來說,新加坡的確慢了不少。但比較晚發放執照的新加坡,真的是為了跟上亞洲熱潮而發嗎?     相較於香港與台灣較早開始進行申請。在2019年6月28日,MAS才宣布他們將至多發出兩張DFB、三張DWB的執照,申請者必須在2019年12月31日前繳交相關計畫書。我們將香港、台灣與新加坡的資訊彙整如下表,會發現新加坡真的晚了很多。那先前MAS到底在考慮什麼? 國家 公告可申請時間 公告截止時間 申請家數 公告獲發結果 香港 2018/5/30 2018/8/31 33 2019/3/27 台灣 2018/11/15 2019/2/15 3 2019/7/30 香港 2019/6/28 2019/12/31 14 2020/12/4     根據 Google、淡馬錫控股、貝恩策略顧問3家公司提出的一份聯合研究顯示,新加坡38%民眾未能充分享有金融服務,並有2%人口被拒於銀行大門之外,『金融小白』族群比例是相較於香港台灣來說更為高的。而英國的金融科技公司Revolut的CEO Nikolay Storonsky早在截止日前就已經宣告,由於申請該執照所需的資本額過高,他們不會向MAS提出申請,他們始終定位自己為『電子錢包(E-Wallet)/虛擬銀行(Neo Bank)』,而不是一間『數位銀行(Digital Bank)』。     在新加坡,在電子錢包裡儲值是無法得到存款利息回饋的。同樣的,用戶的帳戶也需要透過銀行轉帳存入金額、同時也不支援ATM提款機提款。相反的,這些錢包多會使用消費回饋、更平易近人的使用者介面以及流程來吸引用戶,也會提供相對更平價的保險、貸款商品給用戶。Revolut目前...

【Fintech資訊:開放銀行第二階段真的有意義嗎?】- 2020/11/26

    自2020年5月金管會宣布台灣開放銀行(Open Banking) 第二階段將在今年第三季上路後,關於開放銀行的相關消息幾乎是以一個月一篇的方式在曝光。先撇開原先目標的第三季上路已經延誤以外,從七月份提到有八間銀行躍躍欲試、到最近的消息變成了五間金融機構有意嘗試,這看似雷聲大雨點小的『開放銀行第二階段』為什麼始終還沒有什麼消息?     首先是資訊安全的配套措施。開放銀行主要訴求是將金融機構的資料以API形式分享給第三方服務業者(TSP)使用,讓用戶可以在使用第三方服務時,不需要前往銀行的網站/APP就可以得到相關資訊。金管會預計的開放銀行共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          1,非交易面資料:消費者不需要前往銀行網站,就可以查詢到銀行相關公開資料。          2,消費者資訊查詢:消費者不需要登入銀行網站/APP,就可以獲得個人帳戶資料。          3,交易面資料:消費者不需要登入 銀行網站/APP,就可以針對帳戶進行交易操作。     先前第一階段的交易面資料在去年上路後,有超過26間金融機構馬上加入了這個平台,除了這是金融監理主管機關主推的案子以外,最大的原因就是因為給出去的資料『不痛不癢』。這些資料即使銀行不分享,消費者自己去官網也查得到,是很簡單即可以取得的公開資料,對銀行本身的利益並無影響。     但第二階段的消費者資訊查詢就不一樣,這是首次將銀行用戶的個人資訊交給外部。這些資訊之所以是用戶需要「登入」後才能取得的資料,原因就是他涉及用戶的個人隱私、以及銀行的商業資訊,包含客戶的帳戶餘額、交易資訊、信用卡額度以及聯繫方式等,而且銀行還需要負擔TSP業者的資格審查以及資訊外洩的風險。要這些已經擁有大量客戶的金融機構,冒著風險願意分享自己客戶的資訊給外部業者,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     更難的就是商業價值。分享這些資訊給外部TSP業者後,給銀行帶來的好處是什麼?一但用戶沒有必要登入自家的網銀/APP才能取得這些資訊,那自家的網銀/APP開啟頻次會大幅下降,也減少了銀行可以跨售推銷金融...

【Fintech資訊:LINE Pay提供申請信用貸款後,下一步是什麼?】- 2020/11/25

       中國信託商業銀行與LINE Pay近期合作,提供用戶可以在LINE Pay的『貸款專區』裡申請信用貸款,該服務稱為「 中國信託Online貸」數位平台。中國信託早在2017年推出該服務,並且成功在今年把全銀行的96%信貸申請案件轉換到 中國信託Online貸上,其中更有90%是透過行動裝置申辦,這件事情很大程度的做到了,將『申請貸款』生活化的目標。     就目前雙方公布的新聞稿來說,LINE Pay在本次主要是扮演『貸款導流』的角色。內文提到在用戶申請後, 中國信託會透過銀行的大數據資料庫、先進模型技術、智能徵審規則來快速且精準評估客戶之風險,並沒有提到會從LINE Pay中提取用戶任何數據進行評估。即便如此,憑藉著LINE Pay的840萬用戶數導流機會,這也會是台灣首間透過電子支付平台導流的線上貸款申請服務。     如果與電子支付做導流申貸是第一步,那麼下一步會是什麼?     我們可以參考東南亞冉冉升起的金融巨擎Grab來參考。Grab是2012年從馬來西亞發跡的一款叫車APP,於2017年從日本軟體銀行取得一筆25億美金的G輪投資後,開始發展了Grab Delivery (類似C2C貨物運送服務)、Grab Food(類似美食外送服務)與Grab Finance(金融服務)等各項服務,其中又以Grab Finance的發展最為多元。     由於東南亞的銀行、金融服務普及率不高,該市場6億的消費者有將近70%沒有使用過銀行的金融服務,比起全球平均高出30%。 Grab Finance依靠著Grab 1.87億的用戶數、280萬的司機用戶基礎,先於2019年推出GrabPay,並於2020年達到有77%Grab交易使用GrabPay的成績。Grab在2019年1月與眾安保險合資成立了一間保險公司,提供給駕駛與消費者相關保險商品,再於近期收購了Bento,並預計推出自動化小額投資商品。另外,最重要的,就是在財報上預計為Grab Finance帶來大量收益的貸款產品。     Grab於2019年開始,在自家的Grab APP裡面放入了個人貸款申請服務,也許透過Grab與Grab Finance合作提供的貸款階...

【Fintech資訊:海內外虛擬銀行的未成年人帳戶】- 2020/11/24

    Revolut在昨天宣布了他們針對未成年人Revolut Junior帳戶的新功能:家長共同監督功能,這項功能可以讓父母可以同時針對小孩的帳戶進行管控與監督。同時,他也是全球虛擬銀行(台灣:純網銀)中唯一可以讓家長一同加入管控孩童帳號的功能。     針對收費部分,Revolut的父母如果是Revolut的付費用戶( Premium/Metal )即可免費使用這項服務,帳號的擁有者可以邀請另一位『家長』一同幫兒子加入Revolut計畫,該家長可以是孩子的監護人、實際照顧者,或是主要經濟來源,目前僅限制兩人加入。      Revolut Junior提供了以下五項的功能,幫助親子之間針對財務管理建立相關任務與訓練:     1, 每月定期財務會議:你可以把它想像成是部門主管定期Review該月開銷花費。      2,儲蓄目標:可以針對孩子在財務會議上要求購買的遊戲、玩具或各種內容,建立獨立的儲蓄目標。家長可以看到孩子的儲蓄狀況,並且根據該儲蓄進度給予津貼鼓勵。      3,分享『家長』的財務管理計畫:這項功能可以讓家長分享自己的帳戶管理方式、金額以及預算等等,給兒童做參考。      4,十大重要財物:家長可以讓孩子針對自己最喜歡的十大財物拍照,並告訴家長為什麼他們要挑選這十項物品的理由。據Revolut表示,這可以讓孩子真正喜歡自己的東西,而減少與他人比較的狀況。      5,鼓勵兒童進行購物與反思:該功能可以幫助家長與孩子一同坐下來審視,兒童的消費是否用在了良好的用途上。     如果審慎的思考這五項功能,其實大多是與親子互動、溝通、教育相關,實際上新產品的開發不多。目前在歐盟經濟區與英國內 Revolut Junior已經提供了超過270,000的未成年兒童註冊(7-17歲),在這項服務推出後,預計會增加更多的Revolut Junior與付費帳戶之間的連結。在歐盟以外,Revolut Junior也剛剛在澳大利亞推出,並計劃在不久的將來在新加坡和日本推出該產品。     台灣目前有推出未成年...

【Fintech資訊:環境永續會是虛擬銀行的獨特切入點嗎?】- 2020/11/23

         今天有幾則環境永續相關的Fintech新聞:      Ecosia是一間在德國的非營利組織,經營著一項『環保搜尋引擎』網站。該網站若有產生廣告收益時,會捐出80%的金額給巴西的植樹計畫。Ecosia在今年投資了TreeCard的種子輪一百萬美元,這是一間提供木質簽帳金融卡(DebitCard)服務的社會企業,申請這張木頭卡可以完全免費,而TreeCard會收取消費者手續費的85%進行植樹,可以說是進階延伸了Ecosia的植樹概念,同時提供SamsungPay的付款方式。TreeCard目前提供消費者先行登記,預計於2021年在美國與歐盟提供該產品,而這也讓消費者們同時聯想到了荷蘭虛擬銀行bunq所推行的CO2 Free。      bunq是2015年成立的荷蘭網上銀行,持有荷蘭中央銀行(DNB)的正式銀行牌照,現時主要在歐洲經濟區(EEA)提供服務。bunq 設有免費的個人賬戶(Travel)和綠色付費賬戶(Premium和Premium SuperGreen),其中從2019年11月開始運行的Premium SuperGreen的特殊功能『環保消費(CO2 Free)』,即是該帳戶每消費100歐元就可以種植一棵樹,幫助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與TreeCard不同的是,bunq提供的是可回收環保製程的金屬卡。     這個主打環境永續的功能(行銷手法)有用嗎?根據Bunq創辦人Ali Niknam於2020年九月提供的數據,bunq的用戶已經種植了一百萬棵樹,根據SuperGreen的植樹規則,代表在一年內簽帳金額已經超過了10億歐元。在目前有眾多虛擬銀行涉足的消費性金融領域裡,環境永續也許真的是一個不錯的切入點。 TreeCard連結:https://pros.is/38sevr Ecosia對TreeCard的投資:https://pros.is/39ja9 bunq的SuperGreen:https://pros.is/38j2fq bunq SuperGreen相關成效:https://pros.is/38tjuh bunq的Green Card:https://pros.is/38nq6g bunq:h...